所以董若璧费尽心思找上了重熙,她是想借着重小侯爷的特殊身份来倒逼慈宁宫里的太后一把,届时就算皇帝不管不问、毓昭仪在从旁打什么马虎眼,至少还有一个太后能为德康公主做主,进而可以使这件事尽快被处理、她也好能借机上位。——因为董若璧自己也很清楚,这件事情其实根本经不得拖延,一拖,就要再生变故,只能一鼓作气地做下去。
只是当时的董若璧没有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她的苦心积虑在皇帝的迅速处理前变成了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而也正是因为这“多此一举”,不仅没能起到倒逼太后、为她助益的作用,反将她推得离自己的目标更远。
后边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董若璧的预料。
皇帝以最快的速度召人清查德康公主身边宫人,仁寿宫被慎刑司的人押下去了大半,懿安皇后的脸面再一次被狠狠地践踏了一番,但最终皇帝处理完后,对德康公主的安置,却是选择将其在及笄前寄养于宫外的郑王府中。
郑王乃先光宗皇帝第三子,颖太妃崔氏所出,膝下无子,只与郑王妃育有丹阳郡主、平阳郡主两女,丹阳郡主九岁,平阳郡主六岁,只比德康公主长少许年岁。德康公主寄养郑王这个王叔府上,能与两位年岁相近的堂姐同吃同住、一同教养,却也倒是个极难得的破题之路。
——大庄历来早有宫中皇嗣、皇女或是风水不合、或是八字有冲而寄养于宫外朝臣家中长至成年的旧例。德康公主先帝之女,身份本就尴尬,生母李氏认罪出宫,嫡母懿安皇后又是摆明了于她无心无意。太后审问仁寿宫德康公主事时,一时问得苛了、说得过了,懿安皇后便干脆冷冷淡淡回上一句她本就身怀有恙,连自己的儿子都教养不得,自然更难能养庶出的女儿的。
裴辞一看这太后与懿安皇后互相推诿指责的场景就眉头大皱,无心多留,很快便找借口走人了。——裴辞倒不至于还养不了一个小女孩儿,只是一来他不愿再夺去已逝长兄名下的最后一点血脉,二来宫中阴司甚重,卫嫔那边的事情都还没有彻查清楚,把一个才五六岁、没有亲生母亲为其悉心打算的小孩子强留于宫中,就算一时不出事,二时也要出。
这宫里本也不是什么好留处。
所以裴辞私下单独找了卫斐商议,卫斐提议不妨在洛阳择一风习良好之家将德康公主放到宫外“寄养”,裴辞只略微沉吟了片刻,便点头同意了。
选定郑王府后,裴辞连夜召郑王入宫,兄弟俩促膝长谈罢,翌日,裴辞亲自送郑王到大都殿前,郑王拱手告辞,离宫的时候,身上是已经带了皇帝亲笔书下的一封密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