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几日,郑王妃便请旨入宫,于承乾宫拜见毓昭仪卫斐,彼此寒暄罢,郑王妃离宫时,带走了早已将一切行礼收拾妥当的德康公主。
从决定将德康公主送出宫“寄养”,到郑王妃入宫带人走,整个过程从头到尾,皇帝都没有过问慈宁宫那边的意思。
太后倒也并非全不知情,她耳聪目明,对皇帝想要送德康公主出宫的意图早有所察,太后也无所谓同意或不同意,只是她自以为这么大的事情,皇帝再怎么,也至少得到慈宁宫来过问下她这边的意思……所以太后虽然早有听闻,但一直梗着一口气,只作不知,非得要等着皇帝亲口来与她讲起,再摆摆架子“勉为其难”地点一点头,并预备着以此退让作为条件,再从皇帝那里为张家争取到些许利益。
结果皇帝完全没有接太后招儿的意思,把太后干干净净地晾在一边,一个人对内与毓昭仪卫斐一合计、对外与郑王一长谈,整件事情就这么给定了下来。
太后接到消息的时候,德康公主已经一脸懵懂地被郑王妃带出宫了。
太后憋了满肚子的火,从皇帝那里发泄不得,再去找卫斐的麻烦目前看来也殊为不明智,这股邪火憋着发不出去,心里实在是呕得慌,便一转眼就盯上了最早将这件事爆出来的董若璧。
董若璧也完全被皇帝的不按常理出牌给打懵了。
太后是什么人?光宗皇帝可和他后面即位的两个儿子不能比,在男女之事上殊为放诞不羁,太后能稳坐中宫皇后之位十余年,靠的可从来不是当时的光宗皇帝有多么洁身自好、尊重发妻,而是外面的张家和自己争斗多年的经验与手腕。
只消稍稍打量董若璧一眼,她为什么要为德康公主出头、为什么要专程找上镇北侯府的重熙、心里求得究竟是什么……太后就已经摸了个七七八八,实在是乏味得厉害。
本来吧,董若璧这样的小卒子,太后是无所谓对付不对付的。——那样的身份,还远远轮不到她一个两朝皇太后出手,还不够给她董氏脸面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