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薛老提到某两种药材配伍使用,可使药效显着增强。林知暖会虚心求教:
「师父,产生这种协同增效的作用,是因为它们的作用靶点……呃,是弟子打个b方,是因为它们作用於身T的相同部位或影响了同一条生理通路,从而产生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协同效应吗?
还是说,它们如同将帅与士兵,一者主攻核心病机,一者辅助扫清外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故而疗效更着?」
又b如,在学习堪称中医绝艺的脉诊时,她不仅仅是机械地背诵「浮、沉、迟、数、滑、涩」等各种脉象的具T特徵,更会试图去探究、理解每一种脉象背後可能对应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师父,您说这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除了主要对应妊娠、痰饮、食积等状况,是否也可能与身T特定状态下,气血运行速度加快、脉管本身舒张程度增加等更细微的生理变化有关联?」
她提出的这些「为什麽」、「背後的深层机制是什麽」的问题,有些甚至超越了经验医学的范畴,指向了更基础的生理病理层面,连学识渊博的薛济仁有时都需要仔细思索、结合毕生经验才能给予回应,甚至有些新颖的提问角度,引领他进入了以往未曾深入探索过的思考领域。
这种不满足於表面、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极大地激发了师徒二人之间对医理的共同深入探讨与对经典理论的深化理解,教学相长,乐趣无穷。
更令薛济仁赞叹的是,林知暖凭藉着内在成熟的灵魂心智和前世锻链出的高效学习能力,其记忆力与知识整合能力远超同龄孩童,甚至许多成年学徒也难以企及。
薛老教过的草药,其名称、X味、归经、主要功效及禁忌,她往往听闻一遍便能准确记忆,并且能很快地自发将功效相近、相反或常配伍使用的药物进行归类、b较,在脑海中构建起相互关联、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而非零散的记忆碎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