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屏息思考良久,开口道:“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找美国牵线。虽然他们和英国是盟友,但在战後重建和全球布局方面,他们未必愿意一直让英国独享中东资源。若能争取美国某些财团或政治人物的好感,也许可以形成某种制衡。”

        众人面面相觑,沙希德议员若有所思:“这的确是一种可能。我们不能单靠英国,也不能任苏联在北方坐大。美国是第三个选项。只是,他们会不会跟英国达成利益交换?这一点也要谨慎。”

        这次会晤并没有马上拟定出任何具T方案,反倒暴露了更多隐忧。然而,我感觉自己T内的血Ye正在燃烧。尽管前路艰险,伊朗仍要跨出这一步,尝试脱离宿命的枷锁。走出议会大门时,yAn光刺眼,街道上依然人声嘈杂。有人在叫卖食物,有人挥舞旗帜抗议,也有人冷漠旁观。这就是德黑兰——我们的首都,冲突与希望并存的地方。

        同一时间,英国l敦白厅某处办公室。

        厚实的门板紧闭,遮断了走廊的喧闹。几位衣着笔挺的绅士围绕一张长桌,桌上摆满着地图、油田分布报告和各项开采权合约。墙边站着一名态度恭敬的助理,紧握铅笔随时记录。坐在主位上的是一名白发却气势不减的高官,他用手杖轻敲地图:“我们在波斯的投资与军事部署辛苦经营多年。现在战争结束,并不代表我们要放手。任何试图背叛我们特许权合约的行为,都要被阻止。”

        一位看来是外交部次长的官员接着说:“是的,大人。我们收到情报,伊朗内部民族派正蠢蠢yu动,企图重新谈判甚至国有化。这对我们极度不利。”他神情严肃,语带不屑,“也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自信,以为能摆脱我们?哼!”

        另一位穿着深sE西装的年轻官员接话:“或许他们觉得美国会在背後支持。但我们已有管道联系美国国务院,只要我们跟美方强调共产苏联的威胁,美国就不会轻易放手让伊朗落入苏联阵营。到头来,美英还是会在中东这块利益上找到共识。”

        高官慢慢起身,走到窗口,俯瞰白厅外车水马龙:“让情报部密切关注伊朗局势。必要时,可以考虑换个更听话的政府。当然,得小心行事,别闹出太大动静,以免苏联或美国看出我们的底牌。”他语气轻描淡写,似乎在谈一桩再寻常不过的安排,而换政府就如同换掉一只测试不佳的实验白鼠。

        “是,长官。”众人齐声应道。窗外的l敦街头正是午後繁忙时分,市民们对这场密谈一无所知。英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虽在战後元气大伤,但在外交与情报手段上依旧老练。他们绝不允许一块拥有庞大石油蕴藏的土地,就这麽脱离掌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