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自诩为孔孟门徒,那我今天就用四个字来询问: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这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中。

        西周时期,朝堂在各地设立了国学和乡学。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注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等基础知识。

        然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

        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有潜力有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