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老师们给太子讲学,可是太子这一番表态下来,变成师生一起坐而论道,关系融洽。讲官们与太子之间,完全是用一种近乎沙龙式的方式进行学业交流,用对谈的方式引据典,讨论儒之中的某一部某一章某一节,讲其本义,探讨其注疏和音训,讲述其古义和今义之不同。

        因为太子太博学,不知不觉师生之间的论讲发生了倒换:讲官恭请太子讲说,太子就先把当天要学的段落,几乎不用分章,十分准确地讲解一番。然后,讲官们拿着自己昼夜准备好的讲稿,边看稿子,边议论文,探讨文义,谨慎地引申推衍,生怕讲错。可是,老师的引据典还是几次被太子纠正,并同时指出原原文出自何处、本意主旨何在、历代哪些大家作过注解、有何著名阐述等等。

        听着公主们惊叹连连,光知道太子学问好,没想到这么好。

        大殿中间,讲官老师们的心情自然很复杂,那种惭愧和惶恐,可想而知。叹服、钦佩之余,只有一片酸辣留在心中。因为太子太聪明了,他们很难再给太子更多的教诲:马上太子不需要老师了,他们要荣养了!

        讲到《论语》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个问题历来不好讲说,因为涉及到男女之别和辨别小人之害,而且帘子后面的公主们已经站起来挥舞拳头了。

        太子好似没看见这奇怪的气氛,感慨颇多,看着众位老师依旧愤怒于公主们前来的模样,认真地说:“予常侍父皇左右,闻皇父教诲道,最难处者小人,最难防者亦小人,一旦稍有不当,就会被他们所欺。览前代小人误国的事,皆因为上面的人信任他们的缘故。所以,要切切不忘这些。”太子的论说很有少年监国太子的体悟,好似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开始经历人生,让师傅们无言以对。

        最让老师们开不了口的是,太子在引据典、讲完一段儒学之后,姿态一放松,特别讲述一段趣事儿。

        “孤记得,四弟年幼的时候顽皮,有一次,汗阿玛发怒找到皇母妃生气说:‘你看看你的好儿子,朕好好的一幅画,要他给按个大手印。’皇母妃惊讶地说:‘我儿子的手印能有多大?上次他给皇上锤肩膀,就是皇上的好儿子了,如今又变成我儿子了’?”

        就在众人听得呆愣的时候,听到太子模仿康熙的语气:‘这般伶俐,还说不是你儿子。’皇母妃端庄的笑:‘皇上,那圣人不都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我们这一个女子,一个小人儿,就只能请皇上您多担待了。”

        好嘛,众人憋不住地放声大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