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抢救民国 >

第二百五十六章:为祸的是一群人,遭殃的却总是另一群人! (3 / 5)

        也就是说,时代的饥荒是纯纯的表现。

        刻意制造的“传统型饥荒”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试图通过切断一切获取食物的途径,将敌对民众或反叛力量置於Si地。

        有一个着名观点:“三分天灾,七分”。

        全球所有大规模的饥荒并没有伴随着食物产量总T上的下降;只是在某一人群获取食物的权利被剥夺、财产被破坏或被没收时,饥荒才会出现。

        “谁掌控了食物获得途径,谁就拥有了权力,历来如此。”或者换句话说,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控制了食物,并将其作为社会歧视的工具。

        要知道,剥夺民众的食物可以一举多得:可以向受灾的民众强行指定掌权者;可以在某一片土地上巩固统治者或争权者的实力地位;可以使自己成为直接救济饥民的援助机构别无选择的对话者,进而确保其统治的政治合法X;可以发号施令,镇压反抗。

        可以说,在今日之世界,饥荒已经不再是经济困难和自然困难造成的不幸後果,不再在传统的“饥饿国家”出现,不再是源於冲突的不幸结果,却成了冲突的前提——饥荒本身就是一种“与食物实际拥有量无关”的控制策略、对付部分民众的武器、否定若g群T生存权的借口。

        阿马蒂亚·森曾有一句在经济学界广为人知的名言:“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无论找到哪里,我们都找不到这一规律的例外。”

        布吕内尔曾经语重心长地给出了自己的“解谜”答案:“真正的问题不在於去追问世界能否养活人类,而在於有无此种愿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