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他创造这幅画的时候,没有依据。苦思冥想之后,联想到自己半生穷苦,和杜甫有些相似的地方,就根据自己的特点,描绘的杜甫画像。”

        “对,对……”

        “好像是有这个说法。”

        这番话引起几个人的笑意。

        沈瑜也笑了,不过,他是想起后世网络上经常流传的,被学生魔改的杜甫画像。

        他停顿片刻,继续说道:“这幅诗圣的画像,据说有三个版本,但是,公认艺术水平最高的,是1959年的版本。同样也是传播最广泛的一个版本。由此可见,那个时期,应该是蒋兆和先生创作的巅峰时期。”

        沈瑜留了几句话没说,主要是不敢评论大画家哪里不好,免得被人当作不知天高地厚。

        “他晚年的创作,是用国画的笔墨在表现素描,反倒失去了,中期创作的笔墨趣味。再说白一点,素描的表现语言和国画笔墨的表现语言终究不同。

        他延续了徐悲鸿先生的人物画体系,并有所发展,这是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就抖空竹这幅画而言,其笔墨更接近于素描,没有洒脱的趣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