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证明,作者擅长的是清朝无吴之蟠开创的技法,只是他在模仿朱氏竹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露出来了。
这是作品的破绽之一。”
沈瑜停顿了一下,给众人留了一点时间思考,但时间不长,继续说道:“擅长竹刻的师傅们,为了保证作品在保存的时间长久,都会把挑选好的毛竹或者楠竹的竹筒、竹根,用各种办法处理,例如浸泡、热水煮。这样才能尽量保持作品不变形,不开裂。
但是,无论如何处理,哪怕是用药物处理,很多传世的竹刻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也难免遭受损失。比如,开裂、损毁或者虫蛀。
想要保持决对完整,是很难做到的。咱们看到的这件作品,开裂与损毁没有出现,甚至连一个虫蛀的痕迹都没有,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
另外,这个竹刻与名款以及作品的氧化程度,其实是可以伪造出来的。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假如这个作者在模仿氧化痕迹的时候,用特殊的化学手法处理过,是不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虫蛀?毕竟是化学药物,虫子是不吃的。
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还不能完全作为佐证,所以还有第三个问题。”
郝右辉听到沈瑜直接把他的东西假设为仿品,立刻就想反驳。
但是,沈瑜紧接着又说出了第三个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