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工坊里没有印刷工坊人多,只有层层叠叠的纸框和时不时就会碰到的纸浆池争取着自己的存在感,听门人说是薛瑜来了,老师傅步伐矫健地冲了出来,拉着薛瑜高兴地介绍自己新造出来的纸张。
齐纸一号、二号、三号……
他快乐地像一个孩子,不住地说着“多亏了您”。薛瑜看着晾晒成型的三号试验品,这是经过建议换上了石灰水制浆后的竹纸,质地柔韧,触手光滑,比现在市面上质量最好的纸张还要好些,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价格比齐纸一号还要低一半。
纸张的价格在向极低的方向砸落,意味着书本的成本再次降低。要不是这些纸张都还被国有限制着不曾外流,只需一个照面,现在的纸张市场就会被冲击崩塌。
等薛玥下了课,还没来得及欢呼兄长竟然在外面等待自己,就见兄长上前对苏师施礼,神色严肃,两人进了屋子。被武师傅李娘子按着肩膀带出去的薛玥眼巴巴回头看过去,一步一回头,好不容易等到兄长看到她,笑了一下,刚刚被忽略的低落心情瞬间好转。
“苏师,纸价一事您可知晓?”
苏禾远被学生单刀直入问得怔了怔,“自然。”
薛瑜:“既有《论语》,何不增添《大学》《礼记》等书,以增补和论道之名,向外出售,以待名士前来?”
对于家中有书的富庶士族读书人而言,他们不缺这些书,也自有门生在族中,不屑来国子监为其他人上课,没有足够好的老师,官学式微,士族内部更追捧族学。
但把请人出山上课换个思路,完全可以开始注释解读这些经典,新的书,意味着新的理念学派发展,不管思路对不对,只要和士族名士们的思路不一样,让他们看到秉持与他们不同解读的书也能刊行天下,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理论而不是他们认为正确的理论,自然无法忍受,撩拨到忍无可忍,辩经论道增补编书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