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从“贪浊”想到了出颍川来的见闻。
早前在颍川的时候,因为颍川的士族多、名士多、党人多,在颍川为吏的郡守、令长尚还算不错,虽有贪浊残民之事,不至於比比皆是,百姓尚可勉强度ri,可当他走出颍川,历经数州、数郡,沿途所见,耳闻目睹,却发现处处一派乱世之象。
上有天子卖/官,下有州郡残民,诸侯王弃祖宗打下来的江山弃之如敝履,仓皇逃遁不顾,朝廷向叛军赎回俘王,百姓有冤屈无处可诉,哭号於道边看着贵人们趾高气昂、鲜车怒马地扬尘驰去。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就如赵云说的:“如果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甚至会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就将会礼崩乐坏,到了那个时候,海内必将大乱”。现今已是君无君像,臣无臣状了,群盗蜂起,百姓怀怨之时了,这天下如何不乱?
荀贞心道:“这大概就是乱世气象,国将不国了吧。”
他不知道在下曲阳战后阎忠曾密劝皇甫嵩造反的事情。
他如果知道,肯定会佩服阎忠的远见卓识。
天下之大,有远见卓识的不止阎忠一个。
如果说在黄巾乱前,人们还只是担忧天下可能将要生乱,那么现在,在目睹眼见了汉室、朝廷种种的倒行逆施、末世气象之后,却有许多人已看出这“天”恐怕是真的要换一个了。
事实上,就算是拒绝了阎忠建言的皇甫嵩又何尝没有看出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