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君,邯郸士族大姓有三,魏畅为相府功曹,乐彪为相府主簿,缘何邯郸氏独不见相君辟用?”

        “邯郸相以贪浊去官,名声不佳。”

        “正是!如君方才所言,邯郸氏祖上亦历仕二千石,而到了邯郸相这一代却连一个州郡之职都得不到,邯郸相岂会无知耻发奋之心?我听说,邯郸相经常对外人说:‘振我家声者,必吾子荣也’,邯郸荣亦以此为志,自励不息,可见他们想要重振家声的迫切心态。‘知耻近乎勇’,他们知道了耻辱,想要再振家声,那么行事必然就勇了。邯郸荣以刚健敢行出名,这其中的一半大约是因为他的本xing如此,另一半却也应是和他想要重振家声的迫切心态有关。”

        荀贞对此倒是没有细思过,闻得戏志才这般说,觉得说得有理,心道:“急切地想要重振家声、行事刚健、遇事敢为,被志才这么一说,这邯郸荣还真是一个最为合适的人选。”

        荀攸略微踌躇,稍带忧sè,说道:“邯郸相以贪浊去官,其弟又以怯懦逃归,相君辟除魏畅、乐彪为相功曹、主簿,却独不重用他家的子弟。志才,中尉若是辟邯郸氏为中尉主簿?会不会?”

        “公达是担忧会不会有损荀君的令名么?”

        “是啊。”

        戏志才说道:“公达以为贪浊、逃归是不赦之罪么?”

        “此话怎讲?”

        “先说逃归:我等从皇甫将军转战数州、数郡,这些州郡里逃跑的郡守、令长还少么?不止郡守、令长,就连有守藩之责的诸侯王也多有逃离封国的!封国在冀州的常山王不就是闻风而逃么?逃走不止无罪,且当我等从皇甫将军征平了黄巾后,逃走的诸侯王还能被复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