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耳中有箫鼓竞奏,眼睛发光,脸sE发红,间或在R0UT上放散一种奇异香味含笑Si去。Si时且显得神气清明,美YAn照人。」

        假设前来之人真实身份为「苗父」(巫医),那麽接下来的描述是否合理?

        1.「耳中有箫鼓竞奏」:

        唐代医署首次设咒禁科。

        咒禁疗法中,对於咒言法器的详细运用,本篇不探讨,但朋友们定理解,透过咒言法器──发出声音──当然具有安定心神、治疗人T的功效。或者讲白了,亡者Si前到底听没听见箫鼓竞奏,旁人岂知?

        唐朝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九.杂受禁法第三》:「七月受一秋用、九月受一冬用。右年年常依此日受之法,不得饮酒食r0U五辛芸薹r酪sU蜜,心如药王药上愿救护一切众生,不作艰难、不求财物,但作此心下口即差,万不失一,受法用前月日,先以清净井花水沐浴,上下衣服一切鲜净清斋七日,至其日先以井花水澡浴漱口,烧香礼五方五帝各五拜讫??。」(按:井花水,亦作「井华水」,即清晨初汲之水,或晨露。)

        2.「间或在R0UT上放散一种奇异香味含笑Si去」:

        何谓「受禁」?

        受禁也称「坐禁」、「暗禁」,专指童乩培养训练过程中,由「生童」转变为「熟童」的仪式之一。童乩仅限於台湾和福建等地区之民间信仰,实溯源巫觋文化。南朝萧统编选《文选.张衡.东京赋》:「方相秉钺,巫觋C茢,侲子万童,丹首玄制。」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所以秘祝移过,异於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侲子乃童男童nV,其头戴红巾、身穿黑衣,协助祭祀仪典。

        童乩受禁期间,斗室空无一物,仅有一席一桌一炉。坐卧於席(以菅为席),面朝安奉於桌的一尊神像,窗户全以红纸封闭(脸sE发红,光线透过红纸照S?),断食(不得饮酒食r0U五辛芸薹r酪sU蜜),可饮汁水,用炉焚烧檀香等香料,日夜不停(烧香礼五方),以净身心,同佛教「面壁」般。

        经过长达一个月以上的身T清洁和断食(受法用前月日,先以清净井花水沐浴,上下衣服一切鲜净清斋七日),再加上香料薰香,如此身T放散奇异香味不足为奇。

        是故落洞会否同於蛊婆和巫,实为一种师婆职业?虽无法确定,然而湘西地区将三者按年龄区别、相提并论,令硝枭个人产生第一种假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