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魏两国,本来是在当渔翁,但也不愿意秦国一家独大,只要赵国让出一些利益,他们出兵的可能性很大。
现在见赵、秦两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和谈,赵国自己都没有派人前往上党救援,他们两国当然不会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无缘无故攻击强大的秦国。
那时候的战争,师出无名,在道义上是要受到谴责的,甚至引起多国的群殴,就算是强大的秦国,也是要想尽办法,做到师出有名。
和谈失败后,秦国不但耗掉了赵国请求外援的时间,而且在前线准备了充足的粮草,秦、赵之间,注定是要分出一个高下。
赵国的朝堂,又开始新一轮的争论,而秦国通过金钱收买赵国的内奸,已经得到了赵国朝廷论战的情况,对赵括那个纸上谈兵的作战思路非常感兴趣。
当赵国还在讨论是攻还是守的时候,秦国已经针对赵括论战时的战斗思路,在做各种准备工作。
因为赵括能够在口头上力压赵国的那些名将,那么,他的这个思路,至少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能不能执行下去还是两说。
秦国对这场战争是势在必得,不敢大意,如果廉颇能够借鉴赵括的思路,在坚守的同时,利用地形的优势主动出击,让秦国大军疲于奔命,这场战争就不见得还能相持,很有可能导致秦国首先支持不住。
此时的赵国,名将云集。除了在上党坚守的廉颇,还有在边塞抗击匈奴的李牧,两人被后世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
此外还有赵国人以五座城池换来的、那位曾经以一己之力恢复整个齐国的田单和隐居在家乡的乐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