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潜水员分时间下水作业,这样就能保证45至50分钟的连续作业时间。

        有些危险,但马丁-拜耳等人技术经验都非常丰富,这次下去是寻找打捞“军饷舱”内少量的漏网之鱼。

        之前进行打捞的铠甲式样潜水服,就算再先进灵活,那也是没人体本身灵活,更别说机械手与人手之间的差别。

        其实按照张楠的观念,大头都已经上来了,余下那点零碎可以放弃。

        但潜水员们不会如此考虑:另一侧“贷款舱”还需作业很长时间,打捞船的运营成本每天又差不多,与其闲着浪费时间与人力,还不如氦氧潜水下去清理残余。

        再说了,潜水员们下水的次数越多,捞上来的值钱物品,将来的分红也会越多,而谁又会嫌钱多呢?

        不打击员工们的积极性,目送穿着厚实氦氧潜水装备的三名潜水员,各以15分钟的间隔先后下水。

        都背负两个巨大的气瓶,等他们回到船上,那都该是好几小时之后的事了。

        下水抵达海底只需几分钟,作业15分钟,上浮严格分段几小时,上浮每一阶段的逗留时间可以比潜水规则规定的时间表略微延长一点,但绝不能提前!

        马丁-拜耳等人的坚持还是值得的,50分钟不到的作业,总共弄上来400余枚银币,还有几条大概原本在邮包内的贵金属项链,至少比这趟潜水的综合花费多得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