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放忙道:“小子不曾得见,胆大妄言,还请勿怪。”
柴九呵呵一笑,将茶壶中茶水倒尽,又提水壶注满,方道:“这壶中所泡,乃是‘晚甘侯’,生于武夷山岩壁之上,自带一股岩韵。能品出这股味道,当真是万中无一。”“晚甘侯”早见于南北朝,名于唐代孙樵,唐宋皆为贡品,所取又皆为山中野生古树,产量有限,多是极品“片茶”和“腊茶”,民间见之极少。
所谓名山出名茶,武夷山岩茶之名自汉代便是家喻户晓。“晚甘侯”乃是武夷岩茶统称,其类也是不少。如今武夷山茶自是以大红袍最为出名,但彼时仍无此名。相传明洪武十八(1385)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染重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岩茶有解毒防病、消食去腻之效,彼时人已知其性。丁显考中状元,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披于茶树之上,乃得“大红袍”之名。
沈放倒觉有些不好意思,道:“小子信口开河,贻笑大方。”伸手接过茶壶,在两人碗中分别倒满,看茶汤颜色呈褐红,果然比先前淡了几分。
柴九也端起茶碗,饮了一口,道:“这水凉的太快,还需煮上一瓶。”
沈放不待吩咐,起身拿起瓷瓶,见旁边有一木桶,拿起桶内木勺,舀水注入瓶中。
柴九道:“小友可知这水来自何处?”
沈放道:“水色清冽,视之如墨,莫非是山泉深潭之水?”
古人饮茶,对水尤为讲究。陆羽《茶经》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其中井水评价最低,除了水井中常落杂物,还有其水不流之故。
天南地北,各地山泉,皆是煮茶上上之选。但有人偏爱自泉急流处取水,也有人独爱沉潭中水,各有说法。这潭水相比山泉,要更加冰寒,若非日下细看,颜色就近乎发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