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尤其是赤籼,也就是红籼米,这个是经过了上次水灾检验的。

        至于黄穋稻……

        这种东西属于中国古代的传奇。

        真的,这种东西在宋朝的价值远远超过占城稻,占城稻的引进并不是南宋以那么点地方,养活一亿多人口的头号功臣,头号功臣其实是这个淹没于历史的名字。

        占城稻只是用于山间梯田,解决了水稻脱离平原的问题。

        这种专门用于圩田,以及洪水退后补种的稻种,遍布宋朝文人的记载,但占城稻这个名字却极其寥寥,尤其是在这片南宋最核心的土地上,直到徐光启依然在他的文章里面推崇这种稻子。同样这种速生的稻种也是这一带维持一年两熟的主要保障,虽然实际上就是替补,真正一年两熟就是冬小麦,油菜,然后接着种植普通水稻。

        尤其是油菜。

        只有在圩田,洪涝之后才种黄穋稻。

        当然,现代人已经不知道黄穋稻是什么模样了。

        但这个时候仍然靠它补种,它就像芦苇一样,根本就不怕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