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百官都推崇国富论,下面的书吏岂能不买来瞧瞧。
京城各个衙门,一下子就消化了大几千本。
太学和鸡鸣山学院等地方,也消化了五六千本。
最重要的是在京的商人,总算看到了一部为他们所写的书籍,这些人大肆狂买,成为了消费主力。
要知道过去任何的书籍,都没有得到过商人的热捧,柳淳算是开天辟地第一人了。
光是这三波人,就把三万本轻易消耗掉,而且还远远不够。
军中还需要几千本,海外的夷商也要,如果说这就完事了,那可太小瞧大明的购买力了。
在北平,对《国富论》的需求只会在京城之上,保守估计要五万本,苏州作为商业重镇,也非常需要。
大明有六千万人口,在城市生活的应该有一千万左右,按照百分之五计算,也是五十万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