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杨浩在三国演义里都说了,什么是枭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而之所以会提起赵福金的事情,赵构也是得到了某人的指点的,这些事,他不可能说给宗泽听,更不会说给身边的近侍听,但有个人他不会防备,那就是邢秉懿。

        邢秉懿听了这些事,就说了一个很简单的意见:“镇国公劳苦功高,现如今这朝堂之上,还有谁比镇国公更忠心的,更能为国朝着想的?更何况,帝姬殿下的事啊,恐怕只有镇国公说话她才会听的。”

        赵构喜欢邢秉懿,姑且算是爱情吧,邢秉懿的话他听了,但也只是采纳而已,并非全信。

        当天里,宫中就出了旨意,令三司采买,择日为康王殿下完婚,三司沸腾了。

        三司,这个从唐末就出现的机构,为了挽救唐末混乱的税赋问题而出现的机构,宋初时期沿用了唐制,这三司又称计省,三司使的地位仅次于执宰,太宗之时,罢免了三司使,改三司为盐铁,度支,户部三使,到了真宗时期又改回了三司使,只不过加设了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

        盐铁之下设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等,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等。度支之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国财赋之数。户部之下设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掌管全国户口、两税、酒税等事。

        在三司下又有附属机构,有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等。由此可见三司职权之广泛,与事务之殷繁。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三司实际上取代了尚书省的许多职务。元丰改革官制时虽废三司仍归户部、工部管辖,其中胄案改置军器监,这些改革似较合理。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因此,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以别掌之。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神宗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又兼管部分军政。这样,宰相重新握有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