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次的伐吴大计,曹亮总共调动了中军团五个营八万人,右军团两个营三万人,水军七万五千人,各州郡抽调来的守备军四万人,再加荆州那边打策应的右军团三个营五万人,合计总兵力超过了二十七万人,这恐怕是曹亮自领军出战并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了。
调动如此庞大的兵马,也足见曹亮的吞吴决心,此役要么不打,要打的话,一定要打出一个结果来。
而吴国的军队在经历了淮南大败之后,元气大伤,尽管这一年多来也恢复了一些,但大量的新兵涌入军营,对吴军原本就不强的战斗力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影响。
当然,吴军也不可能指望陆战的力量,别说魏军兵多将广,就算是同等的兵力对战,吴军都没有任何的赢面,他们所唯一能倚仗的,只有长江防线了,如果长江防线一旦失守的话,吴国几乎很快就会全面崩溃。
但吴国上下,此刻全然没有半点的忧患意识,因为他们都相信,有这么一道长江防线,吴国便可以高枕无忧了,魏军那怕再兵强马壮,再人多势众,只要他们无法逾越长江,一切就都是枉然。
曹亮已经将总攻的日期,定在了腊月二十三,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新年他们就准备在建业城过了。
当然这个总攻的日期是魏军的最高机密,到目前为止,也只传达到了营一级将领那儿,这完全是基于保密的需要,不能让吴国有针对性的防备。
西江口的魏军,已经是悬在吴国头上的一把刀了,也许最初的时候吴国上下都会比较紧张,因为他们时刻会担心这把刀落下来,但时间久了以来,就麻木了,对潜在的危险也往往是视而不见。
曹亮就是要抓住吴人松懈的时候,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只要突破了长江防线,也就彻底地突破了吴人的心理防线,灭吴国那不过是弹指挥间的事。
总攻日期一确定,魏军各部也就进入到了最后的备战之中,曹亮召集魏军营以上的将领议事,也最终敲定了渡江作战的终极方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