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渡海之约 >
        限定竞图的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两个团队都进入了全力冲刺的状态。工作室里,戴继宸团队围绕着「中山?光廊」的概念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与具T化。

        「我们的光廊不能只是一个空洞的象徵,」戴继宸在白板上画出更JiNg细的剖面图,「它必须承载具T的内容与T验。我认为可以将它设计成一个民主进程的时光廊道。」

        许之微立刻领会:「从入口开始,廊道两侧可以设置沉浸式的历史展区,以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为开端,按时间顺序呈现关键历史节点,但重点不在歌功颂德,而在展现追求民主、民生过程中的思考、挫折与选择。让参观者彷佛走过一段浓缩的历史长河。」

        朱若彤兴奋地补充:「对!光影的设计可以配合叙事。革命初期可以是幽微却坚定的点点星光;艰难时期可以是风雨飘摇的动荡光影;而到了展望大厅,则是豁然开朗的满室光明!我们可以用智能调光玻璃和参数化设计的遮yAn系统,JiNg准控制每一段光廊的氛围。」

        杨子晟提出了结构创新:「为了实现这种贯穿建筑的宏伟光廊,并确保抗震安全,我构想了一个悬吊式核心筒结构。将主要的垂直交通与服务空间集中在一个坚固的中央核心,光廊的屋顶和部分楼板则用高强度钢索从核心筒悬吊出来。这样既能获得无柱的开阔空间,又形成了向上的张力,象徵向上提升的JiNg神。」

        与此同时,在台北的「共构工坊」,陈雅婷团队也在深化他们的「植迹?共筑」。

        「我们的设计要更彻底地拥抱这片土地,」陈雅婷对她的团队说,「不仅是形式,更是实质的生态循环。」他们将「骑楼」概念扩展为「立T街廊」,让绿意从地面层的公共廊道开始,沿着建筑立面设置垂直绿化,一直延伸到屋顶的「可食地景」农园。

        「我们要让这栋建筑自己呼x1、自己循环,」团队的环境工程师解释,「收集的雨水用於灌溉垂直绿化和屋顶农园;农园的收成可以供给党部餐厅或周边社区;建筑的废热回收用於预热生活用水。这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T现的是与土地共生的智慧。」

        陈雅婷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我们将在建筑中设计一个跨世代对话广场,这不是庄严的礼堂,而是一个充满绿意、可以灵活布置的开放空间。定期邀请不同世代、不同立场的公民在此进行议题讨论,让党部真正成为一个促进社会对话的平台,而不只是政治动员的基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