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时代的特有属性,国内的工业产品基本都是供不应求,买电视,电扇,冰箱,洗衣机,收音机,缝纫机,这些家电和商品不但要掏钱,还得有专门的票。

        这种情况反应到市场上面,就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暂时并存。

        同一产品有两个价格,分别是计划内部分实行统配价,购买需要凭票或者关系,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了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实现了企业和国家的共赢。

        由市场定价的市场价格,往往比统配价高一两倍,在价格双轨制和商品短缺的作用下,倒爷这个职业顺应出现。

        83年的时候,第一批倒爷出现在燕京和鹏城,前者是依托资源寻租,后者是凭借着宽松的商业氛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做信息差下区域商品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搬运工。

        这些运势而生的倒爷们,搞到平价的紧俏产品,通过层层转手加码,最后以较高价格在市场上出售。

        86年的时候全国有各种公司36万多家,其中25万多家是在流通领域混饭吃,也就是传说中的皮包公司,不少人因此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而倒爷这个名词,也成为了社会上有本事,有门路,能挣大钱的象征。

        虽然唾弃,可也羡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