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少年战歌 >
        林青儿说道“那是真的,哈哈,以後不用在看见有人会饿Si了。你做的事情是积了大德。你就放心去做吧?”杨鹏说道“目前我们的地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天京新城、大G0u和盐山县。三个地盘互不统属,难以做到有效管理。我们商议了一番,觉得应该成立统一的衙门。”第二天杨鹏把张翔,段志贤,林青儿,佘老太君。花解语,周云镜,杨八妹,杨九妹,赵金喜,程世杰。杨彤,还有一帮秀才,工匠蔡怀水做代表,在官厅开会。

        天京新城内有十万人口,在加上农村的人口也接近二十万,师傅我们只要把新式教育普及下去,出人才的概率会更高的。杨鹏怕的就是新式教育和传统儒学产生冲突,万一闹大了就不好了。“我打算成立一个礼部,由你担任礼部尚书,全权负责教育事业的铺开。这个担子很重,师傅辛苦你了。”

        林青儿本来就是现在学堂的校长,所有的人才都是她的学生。她又有师傅的身份,主抓教育的话,能够省却许多麻烦。能有事做,不需要困於家宅之中,林青儿再开心不过了。“城内人口众多,如果全面建校的话,咱们的人手只怕不够。”对於她的担忧,杨鹏早就想清楚了。

        “中学暂且搁置,先把小学建立起来。先将基础学识普及下去,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或者学到一技之长才更加重要。五年以後,学习优秀者才能升入中学,其余大部分的估计还是要去做工。”还有就是杨鹏收留近俩千个孤儿,那都是十二岁以下的。杨鹏也没打算把所有学生都培育成大才,这也不现实。在他的设想中,小学最主要的目的有两个。

        一个是扫盲,让年轻的孩子不要做睁眼瞎,起码能够明白事理,不至於被人轻易欺骗。第二个作用就是基础技能的培训。大多数百姓人家依旧为温饱所困扰,赚钱活命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让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学到一技之长,起码小学毕业後还能进入工厂等地,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孰料这个问题在秀才那儿,反而不是问题。“如此可是太好了,不但各家子弟可以入学,便是寻常百姓的孩子也能受益。”杨鹏关切地问道:“就怕一些抱残守缺的老学究不满。”林青儿呵呵笑道:“兴学乃大善之举,当年汴京书院等能够流行於世,无不如此。大不了咱们的学堂里,也增加一些经义课程嘛。反正学童也要读书识字,正好两全其便。”

        赵金喜拍手称是。“就是如此,只要咱们的学堂里教了四书五经,谁也说不出什麽来。至於主营什麽课程,还不是咱们说了算。”?今日是大事,该来的人都来了。张翔代表大家,把情况通报给了杨鹏。

        之前新军的行政方面,是没有统筹规划的。都是占领一地,便管理一地。天京新城是杨鹏起家之地,但新军目前真正能够管控的地方只有天京新城,天京新城城里则靠杨鹏把控。

        盐山县还是以前的县令担任後,又有一些大家族投靠过来,但目前的行政模式,还是原来的那一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