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回答道:「你以为我想跟父母一起住蛋壳区吗?每周花费十小时在通勤上吗?」列夫双手一摊。「但是不这样,就只能被房贷压Si,就算不出错的努力工作,谁能保证20年30年产业都不会改变,还能持续负担每月的还款。」
他顿了顿,从桌上拿起手机滑了几下,传给我一个房仲网站连结。
打开来看到一间靠近捷运站、屋龄接近五十年的两房公寓,开价1,980万。
「你知道我贷得起,但我不想被这个社会的逻辑绑住。」他语气变得平静,「我每天写的那些程式,让全世界的人网路连线更顺畅,连be更高画质,老板们可以再涨GU价、发奖金,但这些成就,最终没办法让我安心留在这城市里。」
我没说话,手机萤幕还亮着,房屋图片乾净、简单,有点像是童年玩过的模型屋。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
“我们不是不努力,是这条赛道从一开始就为有资产的人铺好路了。”
列夫靠在椅背,长叹一声:「这种感觉,就像是参加一场早已安排好的b赛──有人从一出生就立在终点线,而我们却还在起跑线上推算贷款利率。」
透过昏暗的窗外,街边霓虹映在玻璃上,红、h、蓝、绿的光芒交错闪烁。城市看似喧嚣热闹,却如同一场伪装成梦想的骗局。
我想到在美国加州的表哥,矽谷年薪超过十万美元,折合新台币逾三百万元,却依旧无法在距离公司一小时车程内地区置产;有些人甚至把露营车停在办公室的停车场,就此变相住进了公司。再看看在英国l敦念书的表姊,这座金融中心虽然高薪工作繁多,一间大小犹如单人牢房的迷你公寓,租金却要吃掉她超过三分之一的月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