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尉府一番唇枪舌剑、步步惊心的交锋之後,李云澈虽然暂时全身而退,但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洛yAn这座权力之城的冰冷与凶险。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在这座暗流汹涌的帝都,寻找到可以信赖、甚至可以联合的盟友。他将希望首先寄托在了荀彧临别时赠予的书信,以及那位在何进府邸有过一面之缘的大儒蔡邕身上。

        廷尉府交锋後的次日,李云澈派人送往蔡邕府和荀爽府的拜帖,也终於陆续收到了回音。

        猴子首先带回了蔡府的消息。蔡府管家回话客气却也谨慎,言明蔡中郎近日因编撰史书颇为繁忙,但感念李都监颍川大功,愿於後日午後,在府中侧厅书房小叙片刻,品茗谈文即可,不必拘泥俗礼。——这显然是一种保持距离又留有余地的姿态。

        而陈平带回的荀爽那边的消息则更为直接。荀府管家言道,宗正大人近日偶感风寒,闭门谢客,不便见访,连荀彧的亲笔信也未曾拆阅,只是托人传回一句口信:「闻侄文若信,亦知贤侄颍川之功。然老夫近日身T不适,闭门谢客。待康复之日,或有机缘再叙。颍川虽远,其人其事,老夫自会静观。」

        「看来,清流名士,亦非人人如蔡中郎般愿意在此刻接触我等啊。」李云澈并不气馁,对陈平道,「也罢,荀宗正位高权重,谨慎亦是常情。我们先去拜会蔡中郎,能得一位大儒青眼,已是幸事。」

        後日午後,李云澈仅带陈平与铁柱二人,备了些许颍川薄礼,依约来到蔡邕府邸。蔡府清雅,书香满溢。

        在侧厅书房,李云澈再次见到了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蔡邕屏退左右,亲自为李云澈沏茶。两人不再是何进府上次序X的寒暄,而是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谈。从经义史册,到音律文字,再到天下大势、h巾乱源,蔡邕学究天人,引经据典;李云澈则以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时有新见,尤其是在谈及民生疾苦时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蔡邕频频颔首,眼中欣赏之sE愈发浓厚。

        交谈间,庭院深处,忽然传来一阵悠扬婉转的古琴声。琴音清澈流畅,却又隐含着一丝乱世飘零的忧思,如泣如诉,让李云澈一时听得有些痴了。

        他侧耳倾听,感受着琴音中那份与自己心境隐隐相合的苍凉与求索,不由得轻声感叹,似是自语,又似是对着那无形的琴音低Y道:

        「乱世弦歌诉不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