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登临会稽山的目的是要隆重地祭祀大禹。在五帝之中,禹是被后人唯一冠以“大”字的帝王。这绝不是虚妄之颂,实在是因其功业超迈前代,并奠定华夏文明之根基。

        大禹的功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治水以救民,划九州而立制,设井田以安农耕,封国建制以明国家,设天子百官并常备军队以统诸侯等等。总而言之,华夏族群迈入国家时代就是从大禹开始的。

        可以说,在嬴政称始皇帝之前,大禹所开创的诸侯封建制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正因为如此,嬴政对大禹的尊奉是发自内心的。不客气的说,大禹是嬴政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所以嬴政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是真心实意的,绝不像望祀舜帝那样是做给百姓看的。

        祭祀大禹之后,嬴政登上了会稽城外最高的一座山峰,在这里眺望南海,伫立竟日不去,这座山峰被后人称为秦望山。

        《水经注》云:“秦望山,在州城之南,为众峰之杰……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

        如此高达七里且路径险绝之山,一个年轻人爬着都费劲,而此时年近半百的嬴政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可他却执意要登上这座山峰,其中原由全在于嬴政心头积压的对南海诸郡的忧虑。

        放眼华夏,北方匈奴之患已经完全不足为虑,大秦最大最长的永久性边疆防御工事长城,也已经竣工,大秦的东北西三个方向上没了任何强敌。唯独这与闽越相连的南海三郡地处偏远,任嚣、赵佗等一班大将能否镇抚得力实在堪忧。

        更让嬴政忧虑的是六国遗族和反秦势力纷纷逃亡荒僻山川,江东闽越已成反秦势力啸聚之地,虽然现在已经被镇压下去,可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逃向南海三郡?如果真是如此,南海大局还会安定么?

        遥望南海,嬴政顿感时光飞逝世事无常,他本以为自己如此辛苦为的就是把一个富强的大帝国交给继任者。但是现在一想,原来现实中的大秦和自己所想象中的大秦之间差距竟如此之大,最主要的是嬴政发现竟然还有那么多重要的该做的事都还没做。

        霎那之间,嬴政心头百感交集,他不禁低声哼唱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