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白宣挺身而出强力支持实行郡县制,在双方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白宣对郡县制投了赞成票瞬间扭转了局势,最终嬴政一锤定音,大秦实行郡县制。
嬴政想把大秦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定都咸阳。大秦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三公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这就是独具大秦特色的三公十二卿政治格局。
那么今天嬴政和众臣讨论的是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嬴政应该用什么尊号。
嬴政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如今大秦一统天下,嬴政觉得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尊号。
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卢焕、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王绾:“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我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然应该用泰皇之尊号。”
嬴政:“寡人觉得这个尊号不够霸气,依旧不能显示出寡人的尊崇来。”
众臣沉默了,泰皇都不够霸气,那要叫什么?
在这件事上,白宣是有绝对的发言权的,当众臣苦思的时候白宣说话了。
“大王,方才王绾所言我王我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臣深以为然。臣以为,我王尊号应为皇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