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子楚的王命传到函谷关,将信陵君魏无忌厚葬于他殒命之地,并建立享祠以供祭祀,同时收敛联军将士遗骸陪葬信陵君墓之后。

        半月之后,秦军征调三十万大军兵出函谷关过修鱼收复失地。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蒙骜为帅将兵二十万攻韩魏。一路王翦为帅将兵十万会和王龁攻上党郡。

        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赵、魏、韩三国。秦将王翦、王龁继攻取韩国上党之后又攻下魏国上党,赵国上党大部也被秦军收入囊中,大秦在此设立太原郡。

        蒙骜攻取赵国晋阳之后,接连夺取了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等赵国三十七座城池。随后蒙骜又攻取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北和汲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

        在之后,蒙骜又攻占魏国两座城池,韩国两座城池,前后一共攻占了四十一座城。

        经此一战,大秦、在关东拓地千里,从函谷关到洛邑已经连成一片,而且将韩国和魏国彻底分割开来。韩国成为被大秦和楚国夹在中间的弹丸小国。蒙骜攻城略地势不可挡,而白宣也没闲着,他统帅一万秦军驻军陶郡。

        陶郡古称陶邑,上古帝尧之封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周时期,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得陶邑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迅速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马迁誉之“天下之中”。

        陶邑位于菏、济水系交通要道,自陶邑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而下,能抵齐国都城临淄;东经菏、泗、淮可到南方的吴、楚地区。战国时期开凿“鸿沟”,更使陶邑水运条件锦上添花。

        到了战国末期,陶邑成为合纵连横必争的“午道”。争战的目的是为了兼并城市和土地,繁荣的陶邑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诸侯间的争夺。后来陶郡在秦昭襄王时被秦国攻占,陶郡并入秦国已经有四十年,早期陶郡作为秦相魏冉的封地,又作为大秦出兵东方的屯兵之地,秦国有重兵驻守。后来秦国远交近攻,陶郡的战略意义下降,守军数量也大幅下降。如今的陶郡对于秦国更多的是经济意义。但是陶郡对于魏国来说就太重要了,这个将魏国一分为二的地方,让魏国东西不能相顾,国土分为两大块,让魏人如鲠在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