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崇祯在入住国子监后颁下旨意,凡国子监之学生,凡奉诏讨虏之士子,遇到圣驾只需作揖即可,无须跪拜。
所以郑遵歉只是向崇祯做了个长揖。
“郑兄,请阐述你的高论。”主持辩论的郑森一肃手道。
这些天,在崇祯的刻意推动扶持下,郑森隐隐然有成为南京国子监学生领袖的趋势,所以担任彝伦堂的辩论主持也是当仁不让。
按崇祯的估计,奉诏的士子当在万人左右。
这么多的士子,靠他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
所以扶持几个学生领袖协助他管理士子就是必然的选择,而郑森无论是出身、能力又或者民族立场,都堪为人选之一。
郑遵歉朝着郑森再行一揖,转身面向崇祯。
“在下以为,大明之所以国用不足,并不在于税源不足,亦不在于开支浩大!”
“世人皆谓大明赋税匮乏,常听人言我大明赋税最充盈时亦不过三千余万石,按当下之米价折银不过区区三千余万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