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封侯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愿意投身抗金报国的年轻读书人自古就层出不穷,尤其三人都是官宦之后,更愿意参加抗金大业,收复故土。

        三人匆匆吃了早饭便出了客栈大门,晁清笑道:“老种,你是本地人,应该知道在哪里报名吧!”

        种桓年约二十五岁,文武双全,既能提笔写文,也能上马骑射,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儒将,继承祖父的事业。

        种桓嘿嘿一笑,“我只是小时候生活在京兆,早就记不得了,不过万寿八仙宫我知道,我们到了那边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三人拦了一辆牛车,坐上牛车向八仙宫而去。

        报名点在京兆府学,这里不仅有府学,还有孔庙以及劝学署,劝学署是宣抚使府中主管科举教育的官署,川陕两地的教育都归它管辖。

        按照陈庆和朝廷达成的协议,巴蜀的教育办学归国子监管辖,宣抚使府的劝学署只是名义上的主管。

        可实际上,国子监不愿为巴蜀办学掏一文钱,财政收入都在宣抚使府手上,教师的俸禄补贴,学校的维持等等支出都捏在劝学署手上。

        所以才短短两个月,巴蜀各州学校都认清了现实,开始敷衍国子监,而重点讨好劝学署,劝学署的各项建议,他们都当做头等大事去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