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在在外在的建筑形制上大同小异,但门内的景象却是别有洞天与广州寻常佛寺、道观截然不同。狭长的殿堂两侧,悬挂着织金的紫色幔帐,幔帐上绣着缠枝葡萄纹,间或缀着银色的星月繁花的对称图案。
那是大食/波斯工匠,自海陆带来的手艺,却又添上些许岭南特有的木棉、堇花纹样。殿堂内里没有造像,唯有一座金漆祭台/神龛,台前铺着赭黄色绸布,摆放着一本皮质封面的硕大经书,夹着干枯素花。
祭台后方的墙壁上,用朱砂与金粉绘制着奇特的图像:十数位身着长袍、蓄须卷发的翼人,双手张开似在祝福,身旁环绕着衔着橄榄枝的白鸽,画像下方刻着几行弯弯曲曲的花体,是少见的弗林/叙利亚文。
壁画环绕中的神龛,并非中式佛殿的雕梁画栋,而是用整块外域雪松打造;木纹里似乎还残留着遥远山林的清冽气息,边缘镶着大秦东罗马风格的彩拼玻璃,阳光折射过玻璃,在神龛中泛出斑斓光影。
神龛正中,供奉着“皇父阿罗苛”的主像:祂身着素白长袍,衣袂如云朵般垂落,面容虽未完全具象,却在金色光晕的环绕下,透着俯瞰众生的悲悯。画像两侧,烛台上的蜜蜡与灯缸中的鲸脂正缓缓燃烧。
烛火跳动间,将旁边“圣子/移鼠大圣”的象牙雕像映照得愈发清晰。那圣子跣足而立,手中捧着一枚石榴象征救赎与丰饶,眉眼间竟隐约带着几分唐人审美中的温润,显然本地工匠奇巧精工的杰作。
神龛两侧的壁龛里,依次排列着十二圣徒的香木刻像。左侧第一位是“约翰”,他手持一卷经书,另手握着简朴的牧鞭,头顶上盘旋着雄鹰;衣褶间刻着细密的X十字缠枝纹,与教堂幔帐上的纹样遥相呼应;
旁边的“保罗”则身披铠甲,手中握着一把利剑,象征着信仰的守护,与斩灭邪恶与异端的决心,但在披风和铠甲的纹路上,却巧妙地融入了唐代甲胄的样式,胸口处还刻着代表基督教殉道者身份的荆棘。
其余十位圣徒的形象也各有特色:有的手持棕榈枝象征殉道,有的捧着圣杯,有的捧着钥匙,有的拿着贝壳,每一尊木像的底座都刻着叙利亚文与汉文对照的名字,像是在无声诉说着两种文明的相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