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能够摆平这些分家、支系,可能对此存在的异议和不协声音;等到了宗家大祭上突然冒出来,当着先祖神牌的众目睽睽之下,变成对嗣君的质疑和发难,那无疑是非常丢脸和损害权威之事。
还有来自大唐朝廷的质询、复核和认证,等一系列相当繁复的流程;需要收集和掌握足够的筹码,才能够与朝廷中的不同派系、立场迥异的势力,进行往复交涉和秘密勾兑,达成最终的交换、妥协。
还有逼宫之变后,在逃的国老和失踪的大妃,也都不是等闲人物;其潜藏、蛰伏起来的党羽和常年维持的影响力,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清理干净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变成,争夺嗣君发难的由头。
因此,老公室主虽只是在明面上,宣布退休放权,令嗣君提前接管和主持局面,。但由此引发的众多事态,以及后续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而已。不过,这些纷纷扰扰对于江畋而言,就实在无所谓了。
因为,他更多的关注力,放在了就地抽空面试和招揽人才上;没错,就是招揽人才。相对于夷州大岛的户口土产,能够提供的人才储备和官吏候选,其实还是存在一定上限,但南海公室就不一样了。
不但拥有两岭到安南、天竺,十几处大小岛洲的广袤海陆地域,数以千万计的潜在户口基数,更有朝廷专门赋予乡土举士、官吏甄选和录用权宜;各种潜在人才储备的基数,就不是一个体量级别的。
因此江畋提出的要求,就是这次藩试/贡举的优先选择权。因此在放出风声去之后,在短时间内清游苑外就突然多了许多,主动投书的学子行卷和士人拜帖,甚至包括了一些本地出身的举子和贡生。
国朝的科试前程,有句流传甚广的谚语,叫做“殿试的台阁,进士的省部,举人的州县,出藩的贡生。”就是在形容这种常见的仕途出路。像是经过殿试的进士及第,基本上都是入选诸殿阁、学士院的精英种子。
其中不乏登阁拜相的历代知名人物;其次是通过省试/院试的进士、同进士、赐同进士出身,虽然不能直接延授馆阁;但却可以在省部寺监,行走/见习公务;而举人也可从州县的佐贰官起步,堪磨资历/换算迁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