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唐奇谭 >
        当然了,身为东宫旧臣的狄怀英,这一系列举动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为了配合新君倡导的,节俭慎用、恤养民力的主张;虽然,身为践祚不久的新君,不可能轻易改变和扭转,偌大体制的惯性。

        但是,作为新君最基本的态度和执政风格,却多少可以吸引一些有识之士,乃至是想要上进的投机之辈。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新生事物的邸闻和文抄,无疑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朝廷喉舌和风向作用。

        甚至,在新君倡导的广开言路、四方纳谏如流之下;作为昔日东宫创办的《古文今要》,几个后续增设副刊,甚至成为了那些品级、身份不够,无法在朝会上进言的,广大低品官吏、士人的发声平台。

        或者说,作为制造舆论的武器,报纸第一次在这个时代,展露出它真正应用的部分价值和威力。虽然目前还只能通过,强化人手和投入的馆驿体系;抵达一些望要大邑而已,甚至连部分州城都未普及。

        但是,依旧架不住一时洛阳纸贵的现状,无论发行多少。都被官吏、士人、学子和商贾,争相购置或是雇人眷抄多份;再转送给亲朋好友,或是托送回乡里;以为某种时尚或是用作对朝廷风向的参详。

        这一点,却是朝野上下的传统势力,或是沿袭成惯性的旧有官僚体系,无法阻止和公开对抗的既成事实。同样在新君登基之后,得到大力推进的,还有东南沿海的市舶使,和西域、边塞多处的互易场。

        因为,在这些新兴的生意中,已经造就了一批潜在的既得利益群体;还同样变相巩固了,朝廷在西北延边地区的统治和控制力。商路往来的发达,还变相反哺到当地的驻军,减少朝廷维持的潜在成本。

        还有在天下各处望要、名城大邑,推广官办学校和病坊医院制度;乃至开设定期的制科试,选拔医科学生;虽然导致的争议不小,但都没人敢于公开否定这种,救护黎庶、弘扬教化的政治正确性。

        所能够入手劝阻和谏言的,也不过是由此产生的各种潜在靡费,对国朝财计所造成的亏空和额外支出的压力。因此,当这种声音出现在邸闻上,反而最着急的,是那些预定地方的官员和士民父老代表了。

        毕竟,就算是显贵、官宦和豪富,甚至士族之家,也不能确保自己不会生病,更期待能够得到就近的医疗资源,及时的救治。而长安病坊的成功范例和名声在外,也足以让大多数人忽略和无视其中风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