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书恭敬道:“殿下所虑极是。臣已拟定章程,选派官员皆须由户部、礼部、吏部三方共同考察,选出品行端正、熟悉民情之人。臣亦提议,在各地分司设立‘民言亭’,百姓可随时前往申诉,确保消息无阻。”

        朱瀚闻言,朗声笑道:“李尚书果然周密,若有此‘民言亭’,百姓必定敢言直诉,朝廷方能决策得当。”

        朱标亦满意地点头:“就依李尚书之策,尽快筹备推行,若有难处,可随时来报。”

        李尚书拱手领命,满脸自信地告退而去。

        当夜,朱瀚站在书房内,望着窗外繁星点点,心中思索着未来的布局。片刻后,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朱标缓步走入,手持一封书信,神色略显激动。

        “皇叔,这是江南官员急报,苏州一带已有百姓听闻‘民情司’之设,纷纷聚集,盼能早日开设,解决地方水患之忧。”朱标缓缓道,眼中闪烁着光彩,“可见此举已得人心。”

        朱瀚闻言,嘴角微微扬起,轻叹道:“民之所向,政之所依。此事越早越好,标儿,你亲自起草一封奏章,向陛下请旨加快进度,同时派遣专员南下,先行探查情况。”

        朱标欣然领命,当夜便挥毫疾书,第二日清晨,便遣人将奏章送入宫中。

        数日后,御书房内,朱元璋细细翻阅奏章,脸色严肃而专注。他放下奏折,沉思片刻后,对身旁的刘伯温说道:“朕本以为‘民情司’不过是小打小闹,不曾想,竟能如此迅速收效,看来瀚弟与标儿确实用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