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从中可以探出古人对中秋的重视。

        中秋一词,最早见於《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是说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後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另有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起源於上古时代,普及於汉代,定型於唐朝初年,古人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经久不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