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叫做重号将军,往下就是杂号将军了。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四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将军和四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将军是杂号将军里b较正式的,在三国後期便逐渐由杂号将军升做了重号将军。

        至於四平之下那些,诸如龙骧、虎翼,甚至是关张马h被封为前後左右将军时赵云所封的翊军将军都是属於杂号将军。

        而至於偏将军、裨将军、牙门将军之类的将军号,早期并不算是将军的正式封号。

        因为b较早期的时候,偏将军、裨将军和牙门将军并不是正式的将军号,而是行军时临时任命的将军,古时行军紮营,立牙旗以为军门,所以牙门将军就是顾守军营大门的将军。

        偏将军则大於裨将军,这两种将军衔是最低级的将军封号。後来可能是由於部分人有能力但军功和资历都不足以封将军的原故?渐渐的这几个临时的将军号也转正式的,成为那些功绩不足的军人的过渡军衔。

        将军营有五部,部校尉一人,b二千石;军司马一人,b千石,或不置校尉,但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b六百石。

        曲下有屯,有屯长一人,b二百石。屯下有伍,有伍长一人,b百石(即斗食奉,每月十一斛,每年一百三十二石)。

        伍下有什,有什长一人。

        就职司而言,校尉基本相当於现在的师、旅长,并有领兵、便於行事的权利。

        军侯相当於团长,他们的行动是受所在的郡的太守制约的,而且跨郡行军需提前向该郡太守和本州刺史部报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