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於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於h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以来是中国连接新疆的重要通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
「祁连山」之名源自古代匈奴,在古匈奴语中,「祁连」意即「天」,祁连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又因位於河西走廊以南,故称南山。
《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有青鹿、马鹿、猞猁、雪J、野驴、雪豹等动物出没,有万宝山之誉,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前汉时霍去病出临洮,扫荡匈奴後,匈奴发出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sE」。
河西走廊的初步开发,应归功於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设置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与之相应的是徙民实边和大力开展军垦民屯。全盛时这里有户六万余,一度相当繁荣。不过,两汉之际马援在这里“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充其量也还是农牧参半。而贾思勰竟不留余地说“马援以牧养发迹”。
汉代的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地处丝路要道、西北边疆重地。在行政管理上,建郡立县、设乡布里、徙民实地、开发建设;在边疆保卫上,筑长城、砌烽燧,建关卡、设要塞,驻军戍守。
河西五郡创造了曾经的辉煌,为後来甘肃西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