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功劳虽是有识之士以及崇平帝眼中绵延国祚的利器,恰恰又不能作为封侯、乃至封公的依据。

        这也和此世对农学技术的轻视有关,如果不是贾珩选育良种,就是一个普通人进献这等高产作物,再是龙颜大悦,封赏一个五六品官儿已是祖上烧高香。

        所以封侯之时的圣旨压根就没有提起,如濠镜之战也没有提及,因为后者更像是守土安境的治安战。

        仅仅是广东地方官员都可领兵驱逐盘踞在濠镜的夷人。

        林林总总,这些东西却成为贾珩的圣卷,没有记在纸面上表彰的功劳就会记在心里。

        贾珩道:“良法虽好,也在推行,如非君明臣贤,广兴良法,只怕也难收全功,臣其实在南省之时,仅仅帮着稽查走私,盐法新制虽是微臣主持,但推行于下却多赖林御史和齐阁老之力。”

        他觉得还是不能太将功劳都揽在身上。

        崇平帝看向那少年,目中伸出更有几许欣赏。

        少年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这才是长长久久之道,杨国昌先前的所谓担忧根本就是危言耸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