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年轻,纵然天赋异禀,才情过人,可未经战事,尚需多加磨勘才是。
毕竟这般多的军机和内阁阁臣,只有一个杭敏与史鼎不痛不痒的赞同,其他人多是对贾珩的提议反应冷淡,这就说明对贾珩关於河南局势的推断并不认可。
只是,方才所议为调兵必要X论证,而非人事任命和国策走向,也就没有争执的剑拔弩张,可恰恰是这种冷飕飕的议事气氛,b那种言辞激烈、赤膊上阵的议事氛围,让身为御极天下十数年的崇平帝,更能“觉察”出贾珩所提议不够成熟。
一般情况下,一项提议也好,或者一个推断也好,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赞同,那麽只有一个缘故——价值不高,甚至没有价值,连引起争论的价值都没有。
形象一点儿说,如果没有被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数次打断,提议就不够英明、正确。
“臣遵旨。”贾珩面sE不改,拱手道。
他对崇平帝的表现并不意外,对他的信任依然安若磐石,但因为高期望值,心底或许有一丢丢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失望。
而後,群臣又开始议着经略安抚司的相关事务,贾珩面sE如常,该发言时发言,该沉默时沉默,似乎完全不为先前提议被否之事影响丝毫。
这一幕落在韩癀眼中,却让其高看了几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重臣风范。
臣下的提议被否决得多了,天子从来不需要对臣下言听计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