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宝钗、湘云、黛玉都看向那气定神闲的少年。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解释说道:“我们家人口多,年轻子弟也有不少,可原本族里的年轻子弟既不读书科举,也不习武从军,只在东西两府帮着做一些寻常执事,委实不是出身之道,这算是给他们一个晋身之阶。况一家一族,想要长长久久,富贵绵延,也需得大家齐心协力。”

        说来,他觉得贾珍以及贾赦之所以不上心此事,多半还是担心嫡支不出去做事,而旁支表现的太过突出,就有以庶凌嫡之忧。

        至於王子腾、贾雨村,则更像是一种“宁与友邦,不与旁支”的心理。

        众人闻言,面上不约而同现出思索之sE,如宝钗、探春、元春,都笑着点了点头。

        元春凝睇而望,柔润如水的目光落在贾珩脸上,笑道:“珩弟,这个法子好,族里愿意读书科举的,可去崇文馆读书,小一些的可到讲武堂习武,如是不管不顾,任由飞鹰走狗,游手好闲,於家於国也无用处可言。”

        如果她是族长,也会这般做。

        一家一姓,也不能只靠一人,总要同族兄弟互相帮衬。

        她回来一天,从旁人口中了解到眼前少年在族中的举措,先前重建族学,崇文讲武,一扫子弟游荡纨絝之风,这又是领着族中青年子弟从军,是真心想绵延、繁荣宗族。

        贾珩笑道:“元春大姐姐向来见识不凡,也不是说都从军,各人志趣不同,有愿意读书的,就可走科举,有愿习武从军的,到军中为将校,族里都会给予出路,再有那既不喜读书又不愿习武从军的,可学商贾货殖之道,实在不行,再帮着族里做事,总有一条出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