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业听说老太太不仅没有责罚,还赐了一个丫鬟调和纠纷之时,秦业赞了一声老太太明事理,没有多想,却将最後一些疑虑也渐渐压下。
秦业问道:“贤婿啊,还是需读书入仕才是,可曾选好塾师?”
秦业虽为工部郎中,听着五品官,官不小,但职掌是营膳司,分属浊流,倒也不认识什麽正经科甲出身的读书人,否则自家儿子秦锺,也不会後来去贾家族学,让代儒授学。
贾珩道:“小婿原苦於没有良师益友相伴……只是前日,有幸得了一位朋友的荐书,可至国子监文萃阁充任典书一职,平时理书闲暇之余,也可至监中旁听讲郎授课,原是拜访了岳丈大人之後,下午就打算过去看看,若是一切顺利,就在监中应事、读书。”
秦业闻言,就有些惊讶,道:“国子监的文萃阁?早闻那里藏书颇多,典书一职,更可时常接触讲郎、教授,倒是个好职位。”
秦业此刻,再去回味方才少年所言读书、习武四字而已,以及这叠加起来,当真是字字有应,从无虚言。
方才所言撰文以谋生,还有所览聘书之上令他眼前一亮的字迹,原以为是信口诳言,或是寻人捉刀,如今看来……全是出自少年之手了?
“也只是读书、听课,往来便宜一些,如需科举进仕,还需苦读下一番工夫才是。”贾珩轻声说道,并无任何自矜之sE。
只是看着秦业原本愁容满面,而逐渐显露出惊喜的反应,心头暗道,这就是说话先後顺序,造成的心里期待不一样。
如果他方才在秦可卿有疑之时,如孔雀开屏一样,把话说到十分透,都未必有这效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