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进学一事,於缜轻笑着接过话头,朗声说道:“以贾兄年纪,若立志发奋,未为晚也,取中秀才,想来也是探囊取物耳!再说乡间私塾之师,教授学问稂莠不齐,若贾兄在国子监就读,这秀才端不算什麽。”

        很多时候,许多童生一直蹉跎,除个别真是天赋愚钝,朽木难雕,主要原因还是没有遇到好老师。

        为何明清江浙之地,读书人科举水平b北方要强,就在於江南文教发达,师资强横。

        韩晖也是点了点头,赞同道:“如启蒙,寻秀才为塾师足矣,但若於举业一道有所得,则还需另寻名师才是啊。”

        若是发蒙识字,以秀才相公为塾师,基本够用,但如果要中秀才,以秀才为业师就不太行了,就得寻举人。

        b如,某位官居一品的沈黑犬,老师是两榜进士,越中十谏……

        贾珩沉Y道:“只是苦於名师难寻,再加之囊中羞涩。”

        名师不是这般好寻的,而且束侑奇高。

        据他所知,神京城中稍好一些的私学,一种是退休官员为家族子弟讲学,人家的族学,他怎麽过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