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珩皱眉道:“刘老先生,刚才那一回目,如此之多的字,费了好一番功夫,在下就是与人写条幅、斗方,也能得个一二两吧。”

        这时代,一两大致兑换铜钱一千文到一千五百文不等,不同时期,根据银两成sE以及铜钱的大小,也有波动,不像後世币值稳定。

        至於物价,一两银子可卖三百多斤大米,上好猪r0U百斤。

        在贾珩心中,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於人民币一千多,四十两也就是四五万元,这个价钱买断一本一百二十回、近六十万字的书稿,怎麽说呢,明显有些低了。

        当然,刘通作为生意人,肯定还留了一定的还价空间。

        至於按册分成,其实不具有可C作X,因为贾珩不可能知道翰墨斋究竟能卖多少册,他也无法派人监测。

        这时代毕竟是书商在主导图书印刷、销售的产业链,除却极少量名家付梓出版,还能谈谈分成外,大量的作者几乎都是买断。

        要不说,文字穷三代,着书毁一生呢?

        写书之人,多在穷困潦倒中……

        刘通道:“这如何能b,再说贾公子恐怕不知行情,纵是秀才相公的润笔之资,写这些也不过一二两银子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