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放下保温杯,说道:“艺术史上的画家们,不可能全部熟悉。你只能先熟悉几个画家,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最常用的办法是,熟悉他们的创作年份以及现有的资料。你今天在鉴定中,其实已经发现了印款方面的问题。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沈瑜说:“今天这两幅八大山人的绘画,有印款矛盾与拼凑的问题。八大山人一生使用的印信有数十方,这些印章是在不同阶段陆续出现的。晚年常用的“何园”、“黄竹园”、“拾得”等印使用率较高,很多藏家都知道这些印鉴。作伪者认为这些熟为人知的印,可以使人产生认同,从而确认这幅画为真迹,所以就把这些常用的印钤在伪画上,但他们往往没有了解这些印件的启用年和废用年,结果露出破绽。”

        徐老师说道:“不错。你熟悉了八大山人用印规律,熟读八大山人年谱,就能应对。还有一种假画也很有迷惑性。八大山人的伪画自清中期就充斥于世,作伪者为使赝品更具欺骗性,往往在伪画上东拼西凑加上许多云山雾罩的证据。不少作假者假借合璧形式,在画面上加上一段与八大山人同时代名人的题诗,具有很大诱惑力。如果对相应历史不太清楚的人就会轻信。”

        沈瑜赞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后我要多找机会向您请教。咱今天还看过陆俨少先生的伪作。您有没有比较直观的判断办法。”

        徐老师想了想,说道:“你对仿作的判断的已经很准确了,从绘画角度去考虑就很直观,如果让我来判断,我会从画家的创作年代开始研究。

        1989年,陆俨少先生南迁深阵,他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及80年代末后创作的作品,多数被海外或深阵的收藏家所藏,在魔都与临安一带存量较少。

        20年前,艺术市场包括拍卖会里,陆俨少先生得真迹多于伪作;10年前,真伪作品势均力敌;现在,赝品大大多于真迹。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仿制陆俨少先生的作品,有三个来源。“临安仿”出现于1993年左右,摹仿的是陆俨少晚年的作品。仿品的制作水准较次。“魔都仿”始于1995年前后,作假者他们多是照着画册或图片资料对临。摹仿的是陆俨少中晚期的山水、花鸟画作品,仿品亦存在明显的差距,总体功夫不到家。

        最后是“港程造”,源自港澳地区,1990年前后就有“试验性产品”,1995年后,重点仿造为内地鉴藏家所不太熟悉的陆俨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仿古或写生类型的作品。由于原作就藏在港澳地区,造假者只要对着影印件复制,就足以让一些内地鉴藏家上当……”

        徐老师谈兴正浓,一位工作组的负责人走过来,将鉴定专家们召集到一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