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鞠的心情比之前好了一些,用轻松的语气问道:“就那么一个小瓶子,居然那么贵,对了----那个太白尊。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豇豆红?有什么含义吗?

        沈瑜说:“太白尊又叫太白坛。据说是模仿大诗人李白的酒坛而得名。同时这个造型也像来圈鸡的罩子,所以叫鸡罩尊。

        关于豇豆红,有很多说法。

        《匋雅》记述“太白尊惟康窑有之,各色俱备,惟红独多。”

        豇豆红是清代康熙晚期烧制成功的一种高温铜红釉,色泽不易控制,呈色半由天成,经常隐现深浅不同的斑点,正所谓“苔点,泛于桃花间”、“莹润无比,居若藓右暗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

        《饮流斋说瓷》中称「淡红中显鲜红色与茶褐色之点,背光则显绿色」,这种豇豆红釉仅限于太白尊、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螭瓶、印泥盒、镗锣洗、苹果尊等小件器物,以文房用具为主。

        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大红袍」或「正红」,通体一致,鲜艳明快,没有瑕疵;略次为釉色如豇豆,有深浅不等的斑点及绿苔,色调较浅为「娃娃面」。

        豇豆红釉烧造难度很大,专供宫廷御用,因此极为珍稀。康熙朝豇豆红制器,常为八件一套,为皇帝御制文房用品。成套陈设,颇感震憾,其地位之高不亚于同时期诞生的珐琅彩器。历史地位非同凡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不重视清代收藏的扶桑藏家亦将其视为珍宝。

        所以,太白尊是文房用品,豇豆红釉瓷器的珍贵,也有多方面原因。”

        张鞠笑着说:“今天不虚此行,又跟着你学了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