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郎与他向来亦敌亦友,在年初与刘家商队同行时,两人关系还不错。听到隐含的嘲笑,杜小郎哼哼两声,同样刺了回去,“白露商街建得还不错,希望我们再见,不是明年今日。”
实话说,楚国大多数人对齐国没什么好感,但架不住自家孩子一去不复返。杜小郎就是其中最大的笑柄,送孩子出门游学,半年来送来齐国不知多少车宝物金银,跟车过来的人,大多也被齐国留下,来一个一个不打算回去,是实打实的“买一送多”。
安五郎心中暗笑,没将他的话放在心上。自觉年初既然能离开安阳城,难不成还会被这与其说是城池,不如说是军事堡垒的无趣至极东荆城留下。更何况,安阳城中流传出来的书籍,才是他此行的目的地,还没去见见纸张实物、拿到更多的书本,怎么会留在东荆城?
印出的书籍,在齐国各个郡中书肆铺满后,随着游学前来的楚国学子回国,成为了第二次风靡楚国都城的齐国之物。
尽管很想挑刺表示“这么便宜的书籍实在不堪大用”、“出自文风贫弱齐国的书能有什么好的”,但看到实物后,都城宴会上那么多读书人,从价格到装帧,从纸张到内容,竟是一处问题都挑不出来。
虽无人亲口承认,但看着宴会上拥有齐国书本的人受到欢迎的现状,看着借到齐国书本时借书人爱不释手的模样,所有人都能看出,齐国书本隐隐压了楚国书籍一头。
便宜、好用、看法新颖、又精致的齐国书籍,成为了读书人的心向往之。
当然,深入研究过被带回来书籍前后经历的聪明人也发现了,内容没有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游学学子买书时自然买的是自己认为对的、有用的内容。在游学学子口中,也有部分书籍内容存在疏漏、存在问题,只是不曾被都城追捧齐国书本的人看到。
安五郎惦记着父亲交代的任务,和杜小郎打过招呼,队伍的检查也到了尾声,款款进了东荆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