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被斥为“花里胡哨”,但清颜阁的器物向来是能引领京中流行风尚的,几乎月月都有新推出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商品好,赠品也不差。这个月的赠品就是玻璃灯笼,设计精巧,与平日见到的其他风灯皆不相同,最下方护着中心油盏的镂空木栏被照亮后,投在地上的影子每个都是独一无二。既不会轻易被风吹灭,点上油灯蜡烛后,更是比单纯点灯明亮得多,让人爱不释手。

        国子监虽已经换上了大块玻璃窗,教室窗户比过去要挡住大半光线的样子要明亮些,但也并不明白为什么将灯盏放进玻璃灯笼里,就会变亮。

        求学的学子们最是好奇,拿问题去缠了被拐来在国子监任教的大儒名士,答案没要到,倒是被拿到薛瑜留下来的基础原理叙述吸引,在追求书中经典的道路上,不小心多了一个爱好。

        京城各家家中受宠的孩子、尤其是被送去跟商队跑了许久的孩子,谁出行时马车边没挂玻璃灯笼,都要感觉低人一头。

        只是,玻璃灯笼只作为清颜阁回馈客户的赠品发放,拿到手的人本就不多,攀比成风后,次一等的水晶灯笼应运而生。虽然比不上精心设计过的玻璃灯有增亮的效果,但也多了六边形、筒形等多种设计。

        不同颜色的水晶灯争奇斗艳,过去喜欢约着早上出行的年轻人,硬是把活动时间改到了天黑后到宵禁前。

        天边月色明亮,地上一座城池里,处处灯火,道路上的璀璨光晕将所过之处照亮,坐在马车里的子弟们,宁愿多绕几圈也要让别人看清楚自己手上的漂亮灯笼。

        用得起灯油、蜡烛的富贵人家炫耀自己的灯笼,普通人家傍晚出行,也沾了光,连京城巡城和打更差人,都享受到了主干道附近被照亮的好处。

        和年轻子弟们不同,士族家主与当家主母倒是会稳重些,只是明里暗里找清颜阁打听,能不能专门为自家定制灯盏,连天工坊都接到了相关的要求。

        不过,被襄王多次薅了羊毛,却还关心着下一次行商收益的各个士族,过去一掷千金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连攀比都有了一定范围,真正在安阳城中买买买的豪商,变成了外来客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