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成功完成计算的狙击镜经过隔壁隆山训练营部分精锐的试用,千米外会有细小的偏差,比如射树杈与树的连接处最后射到了树干上之类的,但考虑到本身随着距离的增加风速温度等影响就会加大,这样的偏差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带着粗糙的显微镜成品和狙击镜,薛瑜包袱款款回到了阔别两月的京城。

        离开时还是初冬,回来时却已经临近腊月。要不是进了腊月就是过年流程,礼部传回来信要求不能缺席,薛瑜恐怕连这一趟都不想跑,想快乐蹲在除了冷气氛奇好的行宫继续待着,看着完成基础知识培训后,筛选出的一部分在匠学与医学上有天分的工人们跟着医正与姜匠等人深入学习。

        薛瑜也时不时去上两节课,他们有时叫她“殿下”,有时叫她“师长”,快速吸收知识的学生们的成长总是令人欣慰的,他们懂得越多,薛瑜能够握在手心的力量越稳固。

        他们的学习进度一天一个样子,薛瑜的设计也一天一个状态,借着完成了的大玻璃瓶和成型的培养皿,丢给了医正几个新的研究方向,让抱着显微镜无法自拔甚至连上课都要人叫醒的医正仿佛焕发了第二春。带着辛辛苦苦搞出的试剂瓶,薛瑜做起硝.化甘油的前置酸制备实验。在回来之前,已经有了一点眉目。

        一路疾行回来,包袱之类的都丢在后面马车上的薛瑜把带回来的两架显微镜分出一架让人带去给秦思,感觉好像忘了什么,但很快抛在了脑后。

        加上朱雀街,已经修了三个月路的京城修路进程逐渐接近完工,只剩下一部分小路和已经开始修整夯平土地的东西城门外道路,只剩下南城门被工部卡着为了保证进出顺畅尚未开工。薛瑜一行知道了前方城门路途难行,就抛弃了更近些的城门,从南城门而入。

        放眼望去,人流熙攘,进出城门洞的人数比他们离开前还多。除了人们身上的厚衣裳外,半点不像冬天,更像是气候好且不太忙的春夏时候,人也愿意出门。跟在薛瑜马后一起进城的陈关左右张望着,感叹道,“往年这时候城里除了马车和骑马的人,其他人连影子都没有,今年倒像是不怕冷了。”

        “哪儿是不怕冷啊。”城门卒认得他,揣着手笑起来,“还不是因为修路,调来的人多?连往年要回县里的粮铺掌柜都说要再多待两天,免得放跑了心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