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王邑家是凉州本地右姓,少年时他尝师从弘农刘宽。刘宽博学诸经,号称“通儒”,乃宗室名臣,后曾被拜为朝之太尉。曹操家虽非清流士族,然亦本朝之上等贵族也。打小,曹操就常住洛阳,故与刘宽相识,并从刘宽这里,也就认识了王邑。

        ——却贵族、士族子弟,到底非是黔首、寒士能比,虽然远隔数千里外,犹能有旧交故识,而且他们的旧交故识,大多非尊即贵。这要换个出身不高的人,只怕是八竿子也和王邑通不上书信,然曹操却就在能离开兖州,远到陌生的太原郡后,与邻郡的长吏王邑迅速搭上关系。

        王邑的回书,果如曹操所称,真是答应了曹操“联兵共讨李乐诸贼”的建议。

        高干看罢,又惊又喜,说道:“这、这……,曹公,王文都怎么肯改了主意!”

        “说来也简单,我在给他的去书中,给他阐明了当下的形势,告诉了他,‘而今实乃攻灭李乐诸贼的绝好时机’,王文都此人,我素知之,刚强之士也!他对李乐诸贼早就是忍无可忍,以前只是苦无时机,於下时机到了,他自然也就改变主意,肯与你我联兵共击李乐诸贼了。”

        高干问道:“曹公,你是怎么说服他的?”

        “一个,就是刚才我对你说的,现下李傕诸贼无暇旁顾,杨奉必难以如此前那般,得李傕增兵来救李乐等和西河诸贼;再一个,贞之所部已入据河南尹,接下来,即使李傕等贼打败了马腾、韩遂,他们转过头,首先要对付的也定是贞之所部,也就是说,只要能抓住眼前的此个绝好时机,把河东郡重新真正掌握在手,那么随后,王文都也无须担忧李傕、杨奉对河东郡的反攻,且他还能够坐河东而观两虎斗,从中谋取利也。”

        高干知道曹操有谋略,听完曹操的这段话,却是对曹操的谋略有了新的认识,越发佩服,兼起忌惮,翘起拇指,赞道:“高明!高明!公此说辞,高明至极!”

        “我这亦不能算是说辞,都是实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