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在事业上算是刘备的益友,但是在个人品德方面其实是刘备的损友,或者说在道德方面,法正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负资产,和经常nVe待手下的张飞一样。
法正本是刘璋的部下,投奔刘备後和刘备关系迅速升温,成为亲信。在得势之後,lAn用私权,把曾经在刘璋面前说过他坏话的统统嘶啦嘶啦滴,这对於当时忙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刘备诸葛亮来说怎麽处理法正是个难题,当然最後的结果是假装没看见了。
所以不得不说,刘备对於法正的「义」是b较偏狭的,是他早年做游侠浪客时「哥们义气」的旧火重燃。这种情感是否高尚是一码事,是否真挚则是另一码事。当年刘备包围了刘璋之子刘徇守卫的雒城,然而在攻城之时,冒进的庞统被流失SSi,正史上刘备哭的次数不如曹C多,刘备每次想到庞统的Si都会掉眼泪,是因为他深深地为没有护住自己重要的谋士而自责。到了汉中之战时,年近六十的刘备杀得兴起,冲锋在前,法正为了让刘备恢复理智,根本不用言语劝阻,而是做了一个极危险的举动,法正跳到了刘备的面前给刘备挡箭,刘备瞬间意识就清醒了过来,拉着法正躲进战壕。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麽诸葛亮的和刘备的关系没有法正近的原因,诸葛亮身上士人气息太浓,缺少法正的江湖做派,所以不太能和刘备玩到一起。关於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咱们最後说。
刘备对於法正这样的挚友不是假仗义,其实对於和自己不太亲近的泛泛之交,他也是「义」字当先的,这种义有的时候往往超出了作为军阀的底线。这里有两个名字不得不提,一个叫徐庶,一个叫h权。
刘备的谋士徐元直在历史上并不是「走马荐诸葛」,而是和诸葛亮当了一段时间的同事。话说在刘备兵败当yAn的时候,徐庶也在一起逃跑的人头之内,他的老母亲和刘备的两个nV儿一起被曹军俘获。徐庶年轻时喜欢行侠仗义,所以吃了官司让母亲C碎了心,他的心愿就是在下半辈子好好工作,给母亲T面地养老送终,於是他只能临阵向刘备请求,允许他去曹C处投降。徐庶这种动摇军心的行为,放在近代社会也是可以枪毙以正军法的。十一年以後关羽就是因为纵容手下将官投敌而兵败身亡的。刘备有一万个理由不放徐庶去,但一想到自己的母亲当年含辛茹苦拉扯自己长大的背影,他什麽也说不出口。就这样徐庶转投曹C,不仅自己跑还带走了老朋友石韬一起跑。他并没有像小说里那样进了曹营一言不发,他为了奉养母亲努力工作,多年後混进了中央纪委,任御史中丞。
刘备在夷陵兵败撤回後,将军h权率领的偏师的後路就被断掉了。h权曾经是刘璋的忠臣,曾劝阻刘璋让刘备入川,当然刘璋不听。但後来h权又被刘备启用了。可见他是一个忠臣,但还没有忠到能豁出自己X命的地步,面对夷陵时情况,他选择保全自己的X命,带着手下人投降了曹丕。这种成建制的投降是绝对为军法所大忌的,有关部门劝刘备把h权定X为叛徒,抓他的老婆孩子当人质,刘备却说「h权没有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h权」,对待其家人像过去一样好。h权在魏国受到了曹丕的优待。曹丕和他爸爸曹C一样喜欢开b较恐怖的玩笑,有一次他传闲话给h权,说「据说」h权的家人被刘备杀了,h权表示他了解刘备诸葛亮的为人,g不出这种曹C风格的事情,後来谣言不攻自破。h权的儿子h崇忠於刘备的儿子刘禅,在後来邓艾伐蜀的时候殉国。
所以某些很不负责任的学者张口闭口就是「古代的皇帝从来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这种论调至少在《三国志》中就已经被打破了,反思不反思自己的错误,跟是不是皇帝没有关系,跟人的生命境界有关系。
四,待臣以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